创新科研管理机制
科研工作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,这与其他常规工作有很大不同。科研项目的预算和计划不可能做到像工程项目那样的详细和周密,很多内容无法准确量化,需要有更多的自由度。而目前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为主,是按照工程项目的管理思维来管理科研项目,事无巨细都要管,我觉得这并不符合科研工作的特点。比如在编制科研预算的时候要精确写明要召开几次会议、邀请几位专家、出差几次等等;预期成果方面要写明发表多少论文,申请多少专利等等。这些东西我觉得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。我要咨询多少专家取决于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科研难题有多难,况且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很强,有可能随着科研的深入,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,还需要咨询更多的专家,甚至于你遇到了没有人注意到的问题,咨询再多的专家也没用,需要自主研发!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在事先做到精确计划呢?
科研管理的最终目的要帮助科研人员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,这也是科研项目立项的初衷。而评价这科研成果的方式也绝对不在于提交了多少调研报告、发表了多少论文、申请了多少专利!更重要的工作是科研成果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能不能解决实际工作总的痛点,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,能不能创新业务模式等等,尤其是我们企业的研究院更是如此。甚至于科研工作失败了,但是发现了问题,知道问题所在,未实现既定考核指标也应该是很好的科研工作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科研管理工作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自主权,不能整个科研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考核指标而努力,却忽略了项目立项的意义所在。
制定科研辅助人员机制
欧美发达国家通常1名科研人员就配备了1名科研辅助人员。而我们国家的科研体制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。这就造成我们的科研人员常常被繁琐的文档、表格、财务、招标、安全、采购等事务性的工作所困扰,并不能完全将精力投入都解决科研难题中去。
通常来讲,一个配备良好的的科研团队应该包括三类人员:一是高级科研人员或者学术带头人,一个科研团队中通常只有一到两名,是科研团队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、创新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科研难题的主要攻关者;二是普通科研人员,是具体而科研任务的执行者,根据不同分工,通常有多名,诸如实验测试、数据分析、与合作单位沟通协调等等;三是科研辅助人员,通常是为科研活动提供服务的人员,主要包括会议组织、仪器、设备维护、材料样品采购加工、文献资料查询、文档整理存档、财务等方面业务。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三类科研人员相互配合、协同有序地做好本职工作,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,才能高质量得完成科技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