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霾重返京城是天然气造成的吗?

        近期北京市又遇到了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,自2018年11月12日起,北京市的雾霾与日俱增,在14日更是到达峰值。随着“清空计划”的开展,北京市逐步实施了“煤改清洁能源”、“控车减油”、“治污减排”、“生态绿化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。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北京市在今年1月~10月,各区县PM2.5浓度下降至43微克/立方米~54微克/立方米之间,同比降幅在9.8%~25.0%之间。尽管如此,这场突如其来的雾霾天气还是严重打击了人们治霾的信心,甚至于对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提出了质疑。

        众所周知,气候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两个必要条件,因为气候条件几乎不受人为控制,所以治理雾霾最为关键的途径就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。污染物的排放与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息息相关,而天然气相比煤炭、汽油、柴油等其他能源形式的环保优势是显而易见的,天然气替代其他能源能够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。经过多年发展,北京市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1%以上,也正因为如此,一旦雾霾重返京城,天然气就自然而然成为众矢之的,有人认为天然气的使用会加重雾霾,甚至于会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认为天然气会加重雾霾的观点,主要是认为天然气燃烧排放的烟气要进行脱销处理,而氮氧化物降低得越多,越容易造成氨逃逸,在大气中生成铵盐而形成雾霾天气,而目前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过严更是加剧了氨逃逸的问题。这一分析过程看似合理,实际上是张冠李戴,搞错了方向。主要理由有:

  1. 氨逃逸的问题不是天然气燃烧才有的,实际上燃煤同样会有氨逃逸的问题。更何况燃煤要比燃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强度更高,根据清华大学对北京市燃煤及燃气电厂的比较,燃气电厂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比燃煤电厂下降了55%。燃煤电厂改成燃气电厂恰恰能够减少氨逃逸的问题。
  2. 北京市的“煤改气”项目不仅仅有电厂,实际上更多的项目是“农村煤改气”和“锅炉煤改气”,替代的是污染更为严重的散煤。“锅炉煤改气”采用的是预混、分级燃烧、烟气再循环等低氮燃烧技术,这些技术是不存在氨逃逸问题的。
  3. 解决氨逃逸的问题还要回归于氨逃逸本身,造成氨逃逸的原因主要有烟气流动不均匀、催化剂中毒、机组长时间低负荷运行、缺少氨逃逸监控装置等等。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或加强管理,而不是简单的提高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就能够解决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会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更是不准确的。在第27界世界燃气大会上,世界许多知名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对天然气的未来充满信心。全球天然气可探明储量和生产量不断增加,LNG贸易日趋活跃,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全球的天然气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。中国的常规可采资源量达到50万亿立方米,进口管道气来自4个国家,进口LNG来自15个国家。目前时常遇到的“气荒”问题更多是季节性供求矛盾和储气库、管网等基础设施不足造成的。随着国家补齐天然气产、供、销基础设施的短板,必将提高天然气的可及性、可靠性,更加不会对国家的能源安全造成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综上所述,扩大天然气的使用不仅不会让雾霾重返京城,更是治理雾霾的有利手段。近几年北京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证明,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,我们应该坚定信心,排除杂念,让天然气成为主力能源,让北京的天更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