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在对待生物质能源的时候,总是试图找出经济最优、环境最优、节能最优的技术路线。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,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。生物质能源没有最优,只有因地制宜,实际上国家在有关生物质能源的相关政策及规划中,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“因地制宜”。
俗话说“存在即合理”。任何一种生物质利用技术被开发出来肯定存在其合理性,也有其最适宜的利用情景。所以说生物质原料无论是厌氧消化、热解、液化、压缩成型,还是直接燃烧都有其最适宜的使用场景,并不存在哪种技术最优的问题。
生物质能源能源密度低,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成为主力能源。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作为其他产品的副产品而存在。例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功能其实是处理污水,沼气其实也它的副产品;畜牧业养殖场的主要功能是养殖业,利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也只是它的副业;垃圾填埋场、垃圾热解场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垃圾,填埋气或热解气也只是其副产品。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不是能源项目,它跟煤矿、油田、风电、太阳能项目是有本质区别的。我们不能用常规能源项目的思路来看待这些给工程,单独对这些生物质利用项目进行工程经济分析,研究其经济规模和合理布局都是不合理的,得不到科学的结论。原因很简单,其规模不需要研究,完全取决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、养殖场的规模、垃圾处理场的规模,有多少原料就建多大规模的制气项目。在一个地方规划一个污水处理厂却决于污水的产生量,绝不会取决于需要在这个地方需要供应多少燃气,如果是那样就是“本末倒置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