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春节已经过去几个月了,一直想整理一下在春节期间拍摄的一些照片,自从决定部署这个Bolg以后终于给这些照片找了摆放的地方。
八镜台

八境台建于北宋嘉佑年间(1065~1063),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,是赣州古城的象征。今台高三层,仿古建筑,全台高28.5米,总面积574平方米。台依城墙而筑,原为木结构,几次毁于火。1983年仿宋式重建。飞檐斗拱,画梁朱柱,雄伟壮丽。

这是八景台下面的古代城墙,都是用红色的砖砌成的。古往今来,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八镜台留下了墨宝。
文天祥
晓色垂帘卷,春声叠鼓催。
长垣连草树,远水照楼台。
八境烟浓淡,六街人往来。
平安消息好,看到岭头梅。

八镜台下是一个很大公园,里面有颗大榕树非常壮观,许多人们都会到这里来玩耍,享受生活的惬意。
古浮桥


赣州古浮桥,学名叫惠民桥,又称东津桥、东河浮桥、建春门浮桥。浮桥长约400米,连接贡江的两端,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,始建于宋乾道年间(1163—1173)、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。整座浮桥分为33组,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,然后用钢缆、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。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,每天早上9:00和下午4:00都要开启一次,让船只通过。

尽管现在贡江两岸早已经有许多桥梁连接起来了 ,但是在江面上仍然能看到乘坐渡船往来两岸的人们。
古城墙


赣州古城墙,始建于汉代,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,后来经过南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,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、加固,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约13华里,高大雄伟的城墙,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。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,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,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。城墙平均高7米,从东门至西门长3.6公里,垛墙、炮城、马面、城门都保存完好。


涌金门为赣州城墙五大城门之一,自宋朝以来,还一直是个赣州繁华码头之一。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、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,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,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,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,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的。所以,涌金门商贾如云,货物如雨,交易旺盛,钱财广通,从这个意义上说,涌金门之名倒也取得名副其实。
灶儿巷

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。灶儿巷明代称作姜家巷。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,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,叫皂色,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,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“皂儿巷”。后来谐音就变成了“灶儿巷”。
关西新围

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,结构、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。始建于1798年(清嘉庆三年),于1827年(道光七年)完工,历时近30年,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。



关西新围平面为“国”字形,呈长方形,长边94.75米,短边83.36米。为三层土木结构,每层围屋共79间。二层外墙为带内壁柱厚50厘米的筑墙,三层用35厘米的厚青砖砌成。各层均布有火炮眼,屋顶为硬山搁檩小青瓦两波顶。炮角为两层的歇山式屋顶。整幢围屋有东门、西门两座大门。围屋中间套建一幢前后三进、五组并列、十四大天井的豪华大宅。与大宅配套的有花园、土屋、边房等建筑,其间以廊、墙、甬道连通屏障。此外,新围西门口另辟2000平方米供人游乐、憩息的“小花洲”和读书的梅花书院等建筑。

关西新围里面的老长凳,为与围屋内的祠堂内,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“圣殿”,是围内人们过年节、赶集、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。